您的位置首页生活百科

清代刘墉的家世是怎样的

清代刘墉的家世是怎样的

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:

清代刘墉的家世是怎样的

刘墉生在一个名门望族。

刘墉,祖籍安徽砀山,康熙五十八年(1719年)出生于山东诸城,家族是当时的名门望族,其曾祖父刘必显是顺治年间进士,祖父刘棨曾担任四川布政使,父亲刘统勋则是乾隆朝的一代名臣。刘墉成长在名门相府,家族成员世代为官,自小受到良好的教育。

乾隆十六年(1751年),刘墉因为父亲关系,以恩荫举人身份参加当年会试和殿试,考中二甲第二名进士,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,在散馆担任编修,不久又升迁为侍讲,成为其步入仕途的起点。

扩展资料:

刘墉的家族成员:

1、刘统勋

刘统勋(1698年—1773年),刘墉的父亲,字延清,号尔钝,山东诸城(今山东高密)人,清朝政治家。

雍正二年(1724年)中进士,历任刑部尚书、工部尚书、吏部尚书、内阁大学士、翰林院掌院学士及军机大臣等要职。

刘统勋官至军机大臣,为政四十余载清廉正直,敢于直谏,在吏治、军事、治河等方面均有显著政绩。乾隆三十八年(1773年)猝逝于上朝途中,乾隆皇帝闻讯慨叹失去股肱之臣,追授太傅,谥号文正。

2、刘棨

刘棨(1657~1718),刘墉的祖父,字弢子,清前期官员,高密县逄戈庄(原属诸城)人。刘棨博学多才,1685年(康熙二十四年)进士。10年后始选任长沙县知县,居官清廉,尤善应变。

得湖广总督吴碘举荐,于1698年(康熙三十七年)升任陕西宁羌州(今宁强县)知州。莅任后,值陕西大饥,州无可发之粟,他便向监司丁珩借粮,并提出运粮之法:使民赴府负粮,负一斗者给三升。此法一用,不十日便运三千石。

州地贫苦,他见山上多槲树,宜养山蚕,便派人到诸城老家,请善养者数人并带蚕种数万枚到宁羌州,教民养蚕,并传授抽丝织绸之法。宁羌州人由此得利,称其绸为“刘公绸”。

他针对本地文化落后的状况,便为其立书、建义学,并亲自教授。自此,宁羌州有了乡试者。后擢宁夏中路同知,平阳(今山西临汾、运城两地级市及石楼县和灵石县,治所在临汾)知府。

参考资料来源:百度百科——刘墉

参考资料来源:百度百科——刘统勋

参考资料来源:百度百科——刘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