粽子的来历
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:端午节有众多习俗,必不可少的就是吃粽子了,但是粽子的来历是什么呢?
粽子起源于春秋时期,因其是用菰叶(茭白叶)包黍呈牛角状,故而得名“角黍”。
最早的粽子里面包裹的不是糯米,而是一种生长于北方的黍。角黍常用于祭祀,在生活中不常被当做食物;古代天子还在夏至专门尝黍并用黍进行祭祖,从黍发展而来的角黍也是在夏至日食用的。
由于古代端午节与夏至十分接近,渐渐将两个节日合并,原本夏至的祭祖习俗也就挪到了端午。
“角黍”起源于北方,而后传入南方,由于南方不产黍,而盛产稻米。角黍与南方竹筒饭结合,里面不再是黍而是糯米,“黍”也就变成了“粽”,因此被更名为“粽子”。
1.粽子原名角黍,用菰叶包裹黍呈牛角形状
2.原本用于祭祀,很少食用
3.因传入南方而更名为粽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