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南平医闹”最终还是一笔糊涂账 痼疾仍待解
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:
近日轰动全国的福建南平的“医闹事件”,是一起涵盖了医患矛盾全要素的“医闹标本”。据中国青年报道还原经过,一名结石病人,术后在医院死亡,家属索要病历未果,打骂医护人员,医生反击,最终演化成医患双方在医院大打出手,双方各有伤情。
最后政府出面,院方出于人道主义因素,补偿患者21万,争斗中出现的伤情,各不负责。医生事后到政府静坐。
说这起事件是一个“标本”,因为很明显,这起事件在全国各地都在上演,只不过,“南平医闹”更典型,发展得更极端。
一个本是救死扶伤的场所,却上演了黑社会一般的场景,而矛盾双方,正是这个场所里的长期主角,这实在是一种悲哀,而更悲哀的是,这不是个别例子,这种情形在全国各地都不陌生。而正如“南平医闹”所放大的,家属不再是为生命讨回公道,而是一条命值多少钱的开价,医生也不再是值得依赖的技术人员,而是生活在恐惧中的集合群体。
回到南平事件中,双方均在打斗中折戟,真是双方处境的写照。但是,原因何在?为何本该双方掌握的病历,医院要扣着不给?为何家属在有疑虑的时候,不愿走法律途径?为何医疗事故鉴定不被人信任和采纳?而在南平事件的现场,为何警力一直在侧,却任由双方群体性打斗?为何医院在政府出面协调后,答应给出21万的赔偿?为何医院赔偿后,医生们要到政府门前静坐以示不满?
南平事件的结束,是以赔款为终。这笔赔款真是一笔糊涂账。为什么要赔,医院有过错吗?错在哪里?21万的依据何来?
以我所知,各地医闹事件都以赔款结束。我相信医院只是想息事宁人,但客观上,这种赔款助长了“医闹”这一职业的孽生,也加深了医患群体的矛盾。息事宁人固然是为了和谐,但是和谐的前提是法理。
南平事件既是一个典型的标本,遗憾的是,它没有成为一个开先例的范本。开先例的情况,应该是双方通过法律程序申诉,最后确定过错,再确定赔偿额度。21万也好,210万也好,当有个出处。
当然,南平恐怕也无处可诉,目前在中国医疗界,还没有一个公正和值得信赖的第三方,没有一个透明公开的专业司法程序——糊涂账,恐怕还得糊涂下去。
究竟是谁把患者逼成医闹呢?
“医闹”现象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。俗话说,一个巴掌拍不响,据调查,因责任心不强、业务技术水平不高、医患沟通效果不良、管理不到位、处理投诉方式不当等医方因素而导致的医疗纠纷占纠纷总数的54.62%,其中三分之二是因为院方服务态度和医患沟通不当引发的。我们在寄希望于规范患方“维权”方式的同时,医方或许更应当承担起和谐医患关系的责任,因为,你的服务将决定患者的态度。
事件1:
痔疮术后突然死亡起风波
2008年11与15日,谭斌(化名)在省某三甲医院的普外科已经僵持了近4个小时了。作为家族中颇有威信的男人,以及已死谭禹(化名)老先生的长子,他是这场“讨还公道”事件的主角,负责与医院协商“医疗事故”的善后事宜。
谭斌告诉记者,老人因大便带血入住该医院普外科,1天后行直肠息肉切除,10天后做肛门混合体切除,手术成功,但术后一天却突然死亡。“父亲生前身体状况良好,怎么会突然就没了?”
记者随后找到该科室的护士长,“请问这是发生了什么事,我能帮上什么忙吗?”护士长快人快语:“这里不需要你帮什么忙,真想帮忙,就别在这掺和。”随后找到的医院相关负责人,都拒不接受采访。
据谭斌称,在整整一上午的“声讨”过程中,医院医务室负责人始终没有露面,也拒绝与其进行交涉,他掏出致院方的公开信给记者看,其上要求查清其父死亡原因,并赔偿20万元,并在文后指出,如要求无法达成,将争取媒体支持,并保留诉讼法律的权利。可是现在医方一直不出面,谭斌的谈判条件就如一纸空文。
事件2:
停尸闹事医院未存出诊记录
2009年1月20日上午9时30分许,涟源市本真石牛村58岁心肌梗塞患者邱某到涟源市湄江镇中心卫生院中医门诊室就诊,由当班医生——一名老中医接诊。据老中医介绍,他仅仅给患者开了几副治疗心肌梗塞的中药,没有作其他治疗,也不知患者何时离开卫生院,而患者也没有亲属陪诊。
当日中午12时许,卫生院接到要求出诊的电话,因当时年关在即,救护车已外出,没有出诊,约15分钟后,病人家属用一部农用车将患者送到医院。当班医生在车上检查时,发现病人已死亡,并告知陪送人员,已没有治疗机会。家属要求查看当日上午的医疗记录和药房、治疗室的有关单据,当班医生同意查看,结果相关单据上并没有患者打针输液的记录。此前的当班医生因有事外出,通过电话联系,也证实只开了几副中药,再没做其他治疗的事实。但家属强调是在卫生院打的针,臀部还有针眼,是卫生院打针致死,要求卫生院负责。
其后,死者家属在院方多次劝说无效的情况下,将死者抬入候诊大厅,停尸闹事,打门砸窗,扰乱卫生院正常的诊疗秩序。卫生院请求派出所和政府综治办出面,虽然事态控制,但死者家属对赔偿的要求不妥协。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