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的位置首页百科问答

古观象台是怎样计时的

古观象台是怎样计时的

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:

古观象台是怎样计时的

古观象台即通过观测日月星辰的天象运转来确定时间。

我国授时的概念最早出现在《尚书·尧典》中“乃命羲和,钦若昊天,历象日月星辰,敬授民时”。

春夏秋冬四季的轮回转变产生了“年”的概念,月亮的阴晴圆缺产生了“月”的概念,太阳的东升西落产生了“日”的概念。

详细信息:

古人又将一日分为了十二个时辰,通过立杆测影,杆影每个时辰(2小时)移动30°,对应太阳每个时辰在天空中西移30°。所以看见太阳的位置,就可以确定时间,这也就是日晷的原理。每天正午日影的长度,也是不同的。日影最长的一天定为冬至日,日影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日,冬夏二至中点则为春分、秋分。

古观象台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279年,元朝的天文学家王泃、郭守敬在今天北京市建国门西北侧建了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天文机构——太史院和司天台,成为北京古观象台最早的源头。

郭守敬设计的简仪,在浑仪基础上,进行大胆改制和简化,简仪的运转装置在结构上与近代的望远镜的赤道装置几乎完全一样,比丹麦天文学家第谷制造的具有同类装置的赤道大仪早了300多年。

明朝时,北京古观象台则被称为“观星台”。彼时,天文台上陈设有简仪、浑仪和浑象等大型天文仪器,而台下则陈设有圭表和漏壶。到了清代时,观星台被改称“观象台”,而辛亥革命后则改为中央观星台。

如果追溯古观象台的观测天文时间,则是从明朝正统年间,到1929年止,这里连续从事天文观测达500年,在世界上现存的古观象台中,保持着连续观测最久的历史纪录。而且,它还以建筑完整和仪器配套齐全而在国际上久负盛名。

1933年,中央观星台被改为国立天文陈列馆,新中国成立后,经国务院批准隶属北京天文馆管理,于1956年5月1日以“北京古代天文仪器陈列馆”的名义对社会开放。